每人限时20秒——广西野生动植物保护系列报道之六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10月15日“每人限时20秒!”广西电视台记者谭锋压低了声音向采访团的每个走到摄像机前面的记者下着“命令”,可他的“命令”几乎没人执行。为能清楚地观察自然状态下活动的白头叶猴,谭锋的摄像机几乎被白头叶猴的“粉丝”们霸占了。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岜盆自然保护区的一处被人称之为弄谷的地方,记者通过摄像机看到四五只白头叶猴正在悬崖绝壁上轻松攀爬着,还有一只毛色呈金黄色的小白头叶猴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岜盆自然保护区位于桂西南岩溶石山地区,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白头叶猴基因库,区内白头叶猴占现存白头叶猴数量的一半以上。弄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石山连绵,山不高,但山峰挺拔陡峭,悬崖绝壁、岩溶溶洞举目可见。山上虽是石灰岩,但石缝中却长着许多灌木和绿草。
这一切都为善于跳跃的白头叶猴提供了生存及繁衍的良好环境。保护区工作人员指着绝壁上大片绒褐色对记者说,一个猴群所占据的面积约1平方公里,在这片地盘中会有4个洞穴供它们轮流住宿。
常住的洞穴下方就会出现大片红褐色的粪便污垢。凌勇是弄谷一带的护林员,除了需要看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他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保护生活在这片山林中的约13只白头叶猴。
“每天我都能看见那些淘气的猴子,它们最喜欢在悬崖绝壁跳跃了。”凌勇说,白头叶猴比以前多了。为给白头叶猴创造更为理想的生活环境,保护区规定,如有附近村民因农活需要进入保护区,料理完农活,半段树枝都不允许带出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保护区对弄谷点实行2人24小时轮班看守制,以确保白头叶猴的安全。1988年以来,白头叶猴吸引了中科院动物所等5家科研机构的专家及学者到岜盆自然保护区考察和研究。2006年3月29日,国际灵长类学术研讨会在扶绥召开,有力地推动了保护区对白头叶猴的保护和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将白头叶猴研究基地设在了这里,与保护区建立了长期的合作研究关系。在弄谷,记者就巧遇了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黄桓连。
“从6月来到弄谷,我主要的工作就是观察记录白头叶猴的活动范围和取食习惯。”黄桓连说。
“对这里的保护措施有什么建议吗?”“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得相当不错,如果能把甘蔗地退了还林,白头叶猴的生存环境就更令我满意了。我知道,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
甘蔗田属于当地村民,仅靠当地林业部门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黄桓连说。
保护区的典型地貌是峰丛洼地,在山间平地上种植经济作物成为当地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而这些开垦造成了山与山之间植被的不连续,从而形成白头叶猴栖息地的片断化。黄桓连说:“我在观察中发现,白头叶猴迁移到另一座山时,很少会穿过长有甘蔗的田地,除非这时田里的甘蔗已被收割。这是否会对白头叶猴的生活及繁殖产生不利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2003年,保护区的一项调查显示,区内白头叶猴数量为319只。目前,这一数字已增长到350只左右。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由于保护区的山林归集体所有,虽然目前与有关集体组织签订了社区共管协议,并得到地方政府正式确认,但从白头叶猴的长远保护发展来看,应当制定地方配套法规,进一步明确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的责、权、利,使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
来自自治区林业局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白头叶猴种群数量正呈逐步扩大的趋势,已由5年前的20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750多只。白头叶猴最后的家园在广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相关链接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动物学家研究表明,目前,白头叶猴在国外没有活体和标本,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之一。白头叶猴的生存空间比大熊猫还小,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更近,具有更多与人类相同的遗传基因。由于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社会形态,白头叶猴的研究价值并不亚于大熊猫。
本文来源:尊龙体育-www.trastos-mallorca.com